《中國經濟周刊》記者 孫庭陽 | 全國兩會報道
為縮短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與全球第一梯隊的差距,全國政協委員丁列明建議,持續鼓勵創新藥研究開發,在創新藥定價上,允許企業在一定時間內(比如5年內)自主定價。
今年是丁列明委員參加全國兩會的第十一年。作為貝達藥業(300558.SZ)董事長、國內自主創新藥研發的帶頭人,丁列明每年參加全國兩會,都會提交多份有關醫藥、醫療和醫保等領域的行業建議,其中多項建議都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正式答復。
今年,丁列明繼續深入走訪,精細打磨后,提交了有關醫藥醫療的建議。
(全國政協委員、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。受訪者供圖)
丁列明表示,要縮短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與全球第一梯隊的差距,必須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,促進高質量發展,加快實現生物醫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
他介紹,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,平均要花費10年時間、10億美元,即使進入臨床研究后,成功率也只有1/10。國際上允許創新藥上市后自主定價,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利潤,讓藥企收回投資稍有盈利,是推動新藥創新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。
實踐證明,只有加強創新藥自主研發,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,才能讓國家在醫保談判中占據主動,把定價權和醫療衛生戰略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丁列明回憶,在2016年國家藥品價格首次談判中,中國首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率先主動大幅降價,才迫使跨國藥企同類競品跟進,讓適用患者都用上了靶向藥。
丁列明建議,在創新藥定價上,允許企業在一定時間內(比如5年內)自主定價。在醫保談判與支付上,突出臨床價值導向,制定合理報銷價格,提高報銷標準。對已納入國家醫保的創新藥,適當延長談判周期,把新增適應癥自動納入報銷范圍,穩定市場預期,推動患者受益。在使用上,對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持的國產創新藥,優先采購應用,暢通進院通道,不列入“藥占比”考核,促進創新藥的價值實現。